续接上文,和田玉的三种皮色第三色--糖皮
三,糖皮。和田玉山料外面包裹有一层黄褐色的玉皮,因颜色酷似红糖色,所以人们把其称为糖玉。糖玉的内部一般为白玉或青玉,与色皮相比,糖玉的糖皮厚度较大,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,将白玉和青玉包裹起来,呈过渡关系,糖玉一般产于矿体裂隙附近。有学者对新疆和田糖玉的糖皮进行研究,发现糖皮是和田玉中的铁氧化所致。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,糖皮由透闪石微晶组成,呈交织纤维和壕状结构,单偏光下可见淡褐色铁质在透闪石中呈云片状分布。
糖皮的化学成分
经化学分析结果:SiO2 56.85%,Al2O30.98%, CaO13.64%,MgO2.89%, Fe2O30.98%,FeO0.88%, MnO0.18%,TiO20.05%, P2O50.06%,SO31.28%, H2O+2.69%,H2O-0.33%,灼失量3.48%。
电子探针 质谱分析结果为:SiO2 56.88%,Al2O30.44%, CaO13.98%,MgO3.55%,FeO0.84%,TiO20.07%, Cr2O30.02%,K2O0.00%, Na2O0.59%,H2O3.5%等。
从化学成分可知,糖皮与白玉的构造近似,但也有稍微不同。
和田玉璞玉之所以价格昂贵,一是因为色皮可以利用作俏色玉器,另外拥有色皮的玉石质量很好。俏色玉器的制作,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,直到现在,人们仍然利用色皮琢成各种造型的玉器,使其更富有情趣。在一些仿古玉中更为常见,如仿古玉杯和仿古玉佛手是利用秋梨皮和虎皮琢制的,更表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。
璞玉的特征,人 们很自然会联想到古代有名的和氏璧。韩非子《韩非子·和氏》中记载了和氏璧的故事:“楚人得玉璞楚山中”,献给楚庄王,楚庄王让玉匠辨认,玉匠说是石头而不是玉,于是楚庄王以欺君之罪,剁去卞和的左脚。其后又献给武王,又被剁去右脚。直到文王即位,命“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,遂命曰和氏之璧”。可见,和氏璧原本也只是一块璞玉,起初并没有被玉匠认出,后去掉外皮才成为国宝。秦国得悉赵惠文王获得和氏璧后,想要夺去这个宝物,于是 诈称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,赵国蔺相如巧妙地识破了秦王的骗局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完璧归赵”的故事。
传说到秦朝时,和氏璧被秦始皇用做皇帝玉玺;汉高祖刘邦作为传国玺;玉玺后又落入王莽、孙坚、曹操、司马炎之手;到后唐末帝李从珂,从晋石敬塘攻洛阳时,李从珂摘玺登玄武楼自焚,石敬塘攻入洛阳,玺已不知下落,成为一件千古疑案。
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和氏璧的原材料议论纷纷,有的人认为是拉长石,有的认为是和田玉的璞玉,当然,和氏璧究竟是不是和田玉,这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。